登录
|
注册账户
碳达峰碳中和情报支持平台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zation Information Support Platform
ALL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DOI
其他关键词
ISSN
选题方向
碳达峰碳中和情报支持平台
首页
深度分析
政策动态
零碳能源
低碳产业
负碳科技
生态碳汇
信息监测
双碳动态
双碳知识结构
快报文章
>
碳达峰碳中和情报支持平台
“双碳”背景下我国重点领域的减排措施及建议
期号
2023年1期
选题时间
2023-01-20
摘要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次国内外重要会议上强调实现“双碳”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截至2022年底,我国陆续印发与“双碳”相关的国家战略与政策,各领域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本文旨在对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全民行动等重点领域减排措施进行梳理和针对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为推进我国“双碳”战略进程提供参考。1、我国“双碳”战略政策体系我国“双碳”战略形成了“1+N”政策体系格局。2021年9月2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作为“1”,2021年10月2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了十大行动,这两份文件在“1+N”政策体系中发挥统领作用,是贯穿“双碳”阶段的顶层设计。“N”是指包括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全民行动等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及科技支撑等保障方案。2、我国重点领域减排措施2.1 能源领域(1)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业大省,如广东、黑龙江等推动发电能源转型,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研发启用先进能源技术。高原省区,如青海、甘肃、西藏等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建设清洁能源基地。(2)利用各地资源禀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材重要生产地,以华中地区为代表,主要表现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沿海资源丰富地区,比如华南地区主要是利用地区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绿色化改造。(3)优化电源结构,有序推动电力系统清洁能源替代。多省区碳达峰方案提出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拓展电力跨区输送通道;加快配电网智能化升级改造,构建坚强智能电网。(4)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控制能源消费。国资委将指导中央企业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各省区因地制宜地开发水电,加快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积极有序发展核电。2.2 工业领域(1)工业能源节约与能效提升。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组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加强先进节能技术推广,强化节能法规标准约束。(2)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持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扩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行钢铁、铁合金、焦化等13个行业准入条件,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监管体系。(3)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关注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市场需求旺盛的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4)重点区域与重点行业减排。优化重点区域绿色低碳布局,分类实施绿色转型升级工程。强化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目标管理,推行绿色制造,推进工业绿色化改造。2.3 交通领域(1)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完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基础设施网络,促进降低运输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如山东计划耗资2700亿元用于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湖北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的优势,开展铁水联运“一单制”综合试点。(2)加大绿色低碳新技术和装备研发。推动交通运输领域低碳前沿技术攻关,降低运输工具平均油耗和废气排放。鼓励支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低碳交通技术和装备研发,培育和建设创新基地与平台,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3)推广低碳型交通工具。制修订适应“双碳”要求的交通工具能耗限值准入标准,引导行业选择和使用高能效车船。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广东茂名已落地国内首个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基地。(4)倡导低碳出行。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指导各地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大力建设自行车、步行等城市慢行系统,宣传低碳出行,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2.4 建筑领域(1)建立全新的低碳环境价值观和系统设计新理念。建筑设计策略强调个性化、自然化、健康化,形成以低碳建材为主的建筑新格局,减少高碳建材的使用,鼓励使用低碳建材。(2)改变生产方式,创新建造方式。推动建筑企业向全产业链模式转型,形成一体化全产业链工作模式,加快技术迭代和创新应用。创新建造方式,包括装配式建筑的现场施工以及后期的装修。(3)通过智能化实现节能降耗。加强人工智能等技术使用,推动既有建筑的智慧运维,包括基于“数字孪生”的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环境能耗的统筹优化,通过数据挖掘实现低排放人居环境。(4)公共建筑管理有助于推动建筑领域碳达峰工作。按照建筑能耗限额管理要求,公共建筑能耗指标严格控制于约束值以下,使公共建筑持续保持在节能、稳定和高效的运行状态。(5)加强清洁低碳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北方供暖地区需调整供暖用能结构,减少煤炉使用,提高热电联产、可再生能源供暖比例农村地区扩大可再生能源、光伏应用比例,建立屋顶光伏试点。2.5 农业领域(1)资源化利用。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推进农田残膜回收工作,推广高效施肥、绿色防控技术。促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减少粪污处理利用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2)调整优化结构。根据地区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合理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方向,引导产业分工协作,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3)清洁能源使用。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用能体系,推进农村生物质能源多元化利用和光伏、风电发展。例如吉林大力推广生物质区域锅炉等为主的取暖炉具,推进农村用能低碳转型。(4)高标准农田。实施耕地地力保护工程,推广用地养地结合的培肥固碳模式,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强水利化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和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因地制宜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5)加强低碳化技术研发及应用。选择高产低碳品种、化种植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采取粪污干湿分离、粪肥深施还田等代化肥施用,同步实现增产与减排。利用秸秆地表覆盖、免耕播种,配套应用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增强土壤固碳能力。2.6 全民行动(1)居民消费端碳减排。2022年5月,《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的正式实施为消费端碳减排量化提供了标准。(2)人才培养。推动全国高校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打造高水平科技攻关平台,加快紧缺人才培养,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3、存在问题及建议3.1 存在问题(1)结构调整面临困难。我国煤炭和石油消费量较高,从能源供应系统到能源消费行业、重大基础设施,需在2060年前完全实现脱碳化改造升级,存在巨大挑战。钢铁、有色、化工、水泥等高耗能产业为主导的区域也将面临同样的挑战。(2)电力行业脱碳面临挑战。我国电力长期以省域平衡为主,跨省跨区配置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可再生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此外,我国非化石能源规模化、产业化应用不仅面临调峰、远距离输送、储能等技术问题,还面临电网体制机制问题。(3)技术创新支撑不够。我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链条发展应用水平不一致,低碳技术、零碳技术、负碳技术等尚不成熟。关键“卡脖子”技术自主创新不足、集成难,清洁能源运输优化、存储等技术上有待实现突破。(4)金融财政体系不配套。“双碳”战略的实施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采矿大省、电力大省和建筑大省的主导产业产能造成巨大冲击,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和产能过剩,进而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另一方面,双碳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还缺乏完善的财政金融支持,也还存在资金效能不高等问题。3.2 建议(1)优化能源结构与统筹产业结构并行。推进源头防治,按照“双碳”目标加快推进减碳步伐,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生态。打造清洁能源低碳体系,加大清洁能源应用示范,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2)加速电力行业脱碳。推进电力能源清洁化和高效化发展,通过以核能、CCUS为辅的多种技术组合发电,保证电力行业先于整体经济脱碳。推动电力市场机制体制进一步改革完善,统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3)加强技术创新。支持CCUS、等离激元人工光合等关键技术研发,整合减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大力发展电化学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推进新型清洁能源回收循环再利用技术突破。加快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绿色科技应用。(4)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完善绿色金融机制体制,从国家、地方、企业多层面探索绿色金融路径,推动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政策动态
选题方向
深度分析
选题发起人
刘莉娜
;
刘燕飞
;
秦冰雪
;
曾静静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