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药用植物桃儿七对海拔的生理生态响应策略

  • JCR分区:

    影响因子:

  • 海拔变化会引起光照、温度以及湿度等一系列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对植物的物质代谢、结构和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植物功能性状特定的组合可以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策略。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 (Royle) Ying]是我国传统中藏药材,通常生长于2700—4500 m高海拔地带的平坦山谷及透光度较好的林下、林缘或草、灌丛中,其根状茎及根中富含的鬼臼毒素可以治疗多种癌症,其含量与植株生物量在各个器官的分配密切相关,但其生物量分配情况目前尚不清楚。因此,为进一步提高高寒草甸桃儿七生长、发育及对药用器官生物量的最大化分配,明确自然环境下桃儿七的资源获取和利用策略,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2个海拔的桃儿七为研究对象,对其功能性状、光合生理、生物量分配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探究自然生境下桃儿七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功能性状对海拔变化的响应策略,结果发现:(1)低海拔桃儿七净光合速率高于高海拔;随海拔的升高,桃儿七叶片中非结构性碳含量呈下降的趋势, 但在细根中呈上升趋势;叶片Chla、Chlb、Chla/b及Chl(a+b)含量均显著下降(P < 0.05)。桃儿七在较高海拔采取较低的比叶面积(SLA)、叶绿素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的“慢速偿还型”策略,表现出适应高寒草甸环境的性状权衡模式。(2)海拔对桃儿七的根、叶生物量分配策略影响显著(P < 0.05)。随着海拔的升高,桃儿七对地下部分(根及根状茎)的生物量分配增加,根占比增加了40.00%,根状茎占比增加了25.93%,对地上部分茎和叶的生物量分配减少。各器官生物量与个体大小呈等速生长关系,符合生态代谢理论(MTE)。本研究有助于为高寒草甸桃儿七的管理以及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以期推动道地性濒危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