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似乎正走向与战略自身利益和大国政治的冲突。在气候与贸易政策的关系中,这些紧张局势最为明显。在美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唐纳德·J·特朗普总统正在系统地扭转上届政府的政策进展,寻求积极阻碍能源转型,同时采取有争议的贸易措施来实现一系列战略优先事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依靠几十年的国家干预,在所有主要的低碳技术供应链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制造业中建立了无与伦比的规模和成本优势。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引发了其贸易伙伴对过度依赖供应链以及中国出口依赖型经济对其贸易伙伴国内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的日益担忧。与此同时,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欧洲发现自己处于越来越困难的境地,历史上一直依赖于现在越来越退出的美国来保障军事安全,并越来越多地满足其剩余的化石燃料需求,同时在面临日益增长的经济压力和选举反弹的情况下,寻求维持其雄心勃勃的脱碳路线图。
在钢铁、铝和水泥等许多关键大宗材料的全球产量中,中国的工业部门占一半以上,在所有化学品和纸张的产量中占近一半。这份新的白皮书提出了十项政策选择,供考虑扩大清洁能源在该行业的部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在部署创纪录水平的风能和太阳能光伏,挑战其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与此同时,中国在实施市场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2020年宣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和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扩大其足迹增添了动力。本报告调查了中国电力系统在向清洁能源组合过渡时不断变化的灵活性要求。该分析旨在提出一个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包,可以提高灵活性,特别是在第十五个五年计划期间(2026-2030年),重点关注可变可再生能源整合的短期灵活性解决方案。尽管本报告的主要受众是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和世界各地打算为电力部门改革做出贡献的专家,但该报告也旨在为多面手读者提供信息。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懈努力和战略投资表明,它赶上——如果不是超过——美国的早期领先地位只是时间问题。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中模拟人类智能,使机器能够执行视觉感知、语音识别、决策和语言翻译等任务。在过去十年中,该领域取得了显着进展,研究人员通过大型语言模型(LLMs)和人类一起执行了一系列任务,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边界。
碳捕获、利用和储存(CCUS)已成为中国碳中和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自2020年该国承诺到203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势头一直在增强。国有和大型私营企业都在从发电到石化、煤化工和水泥生产等各个领域迅速推进CCUS项目 ,中国目前是拥有百万吨级CCUS综合项目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尽管如此,中国缺乏明确的二氧化碳地质储量法律和监管框架,这给这一进展增加了不确定性。这项针对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储量的监管差距分析借鉴了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的经验教训,以及国际能源署、世界资源研究所和全球CCS研究所的工作
美国国防部(DoD)的规划、计划编制、预算编制和执行(PPBE)系统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是一种用于规划长期资源开发、评估项目成本效益和将资源与战略相一致的结构化方法。然而,战略环境、工业基础和军事能力性质的变化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美国现有的国防预算程序是否与国家安全需求保持良好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