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ownership structures
    共检索到 3

    本文以公司层面的数据为基础,记录了中国企业格局最近的结构性变化,为中国官方统计数据提供了一个补充视角。我们使用保守的私营部门定义,将2004年以来中国收入最大的公司(根据《财富》世界500强排名)和2010年以来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分为国有和私营部门。在收入最大的公司中,私营部门在2000年代中期还不存在,但在过去十年中稳步增长,尽管国有部门仍然占主导地位。私营企业的总收入已从2005年《财富》排名中的零(基于2004年的收入)增长到2011年的1040亿美元,仅占该排名中所有中国企业总收入2.78万亿美元的3.8%,并在最近的2021年排名中增长到1.7万亿美元(基于2020年的收入,占中国企业总收入的19%。就最大上市公司的市值而言,截至2010年底,私营部门在中国前100家上市公司中的份额仅为8%,但在2020年突破了50%的门槛,并在2021年小幅回落至48%,此前几年监管部门对私营部门主导的行业进行了打击。这些发现并不支持近年来私营部门扩张出现广泛倒退的说法。

    2022-03-29
    浏览量:53  |  
    分享到:

    我们确定了公司的股权结构,并通过区分两种类型的大股东(富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角色,提供了恶意收购的理论。我们还区分了两种股票市场的作用:大宗市场和小投资者市场。富有的投资者有自己的资金,而机构投资者则由专业经理管理,因此面临代理冲突。因为富有的投资者不面临代理问题,他们更善于监督管理者。如果他们的财富不足以控制所有公司,那么代理成本免费的资本就很稀缺。我们调查这种稀缺资源的分配情况。敌意收购是国家或有条件地分配机构无成本资本的结果。我们表明,只有富有的投资者才会参与恶意收购。相反,机构投资者要么是永久性的大宗资产监控者,要么通过向富有的投资者出售大宗资产来促进收购。尽管所有公司事前都是相同的,但有些公司可能依赖收购机制,而另一些公司则依赖永久性的机构监督。我们对企业的所有权结构进行了表征,特别表明(事前)相同的企业可能具有不同的所有权结构。一些人最初可以分散所有权,而另一些人则有一个机构性的集体持有人。

    1999-05-01
    浏览量:15  |  
    分享到:

    本文评估了弱制度环境下股权集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体而言,利用新的调查证据,我们试图定量评估俄罗斯区块持有人控制的公司的业绩,并在公司治理理论的范围内确定可能解释这种业绩的因素。我们发现,有证据表明,主要所有者的持股规模与投资、产能利用率和盈利能力等绩效参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同时,我们建立了多个大股东的控制结构,以提高效率。所有权集中效应的模糊性表明,国别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

    浏览量:20  |  
    分享到: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3条  共3条,1页